“最美”系列报道|龚向阳家庭:铭记党史党恩 传承红色基因
2022-03-01 17:29:58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bm@ldsf.com.cn | 编辑:江铁桥 | 作者:全媒体记者 李茜 王涛威 王海霞          浏览量:10526

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传承好家风,在2021年度娄底市妇联开展的全市最美家庭评选活动中,我县有5户家庭在创新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发挥了先进家庭典型的示范作用。县妇联与县融媒体中心从今天起推出“最美”系列报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铭记党史党恩、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家国情怀的最美家庭---龚向阳一家。

龚向阳家住在城北邮电家属院单位房,90年代的装饰风格显得有些老旧。今年59岁的龚向阳把弄着新近淘来的一个旧军号,憋足了劲几次尝试也没有摸索到吹响的窍门。他父亲,93岁的龚世杰坐在一旁,回忆起了七十多年前充满硝烟的战火岁月。

起床号、集合号、冲锋号……嘹亮军号时隔半个多世纪,今日犹在耳畔。当年18岁的龚世杰师从中共第一位工人党员李中,接受了新学科新思想新教育。1949年10月,在李中的鼓励下,20岁的龚世杰参了军,先后参加了湘西剿匪、解放广西十万大山、汕头驻防、抗美援朝,荣立小功多次、三等功一次。

 龚世杰唱: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龚世杰说:42”通讯兵,我们保障部队的通讯联系,与上级团部、师部的联系。

 龚向阳说: 50”炮兵打美国飞机下来,跳伞之后抓住美国飞行员。那个降落伞,他们用匕首一人割一块,就请驻地附近村子里的朝鲜大嫂缝制小孩子系的肚兜(复员时带回家)。这个勺子是缴美国飞行员的。

肚兜、背带、皮带、搪瓷水杯……龚向阳小时候用的老物件见证着父辈当年出生入死的回忆。然而,他的伯伯彭金龙18岁参加国民党远征军,23岁牺牲在缅甸抗日前线,当时他爷爷奶奶除了收到一封部队寄来的阵亡通知书和一笔抚恤金,什么都没有留下。

龚向阳的母亲李爱莲1954年入党,是一名参加过土地改革、清匪反霸、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老党员。从小受到了红色教育熏陶的龚向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关注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到2015年止,在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下,他四处寻访到原国民党抗战老兵50余人。通过“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审核后,有31人被认定为抗战老兵,并为他们争取到每人每月600元生活补助,历年累计达30余万元。2015年,这些老兵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荣誉。

近30年来,龚向阳致力本土文化的传播,他走遍双峰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撰写各类文章40余万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发表于各级媒体和他创办的自媒体《中里微周刊》,为推介双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起了重要作用。作为县摄协主席,从2012年到2019年,他先后三次组织摄协会员为县内边远山区176位65岁以上的贫困老人或抗战老兵免费拍摄寿照。为了增强广大群众的爱国意识,2015年春,龚向阳在红网双峰站任新闻部主任时,策划了“双峰县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比赛”,并在网上开辟专栏,择优发表来稿,主编和出版发行了获奖征文集《气壮山河》一书。

在红色家风的熏陶中,龚向阳一家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着,他的爱人陈晓东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娄底市优秀教师。儿子龚闯从事新闻工作10年,是县融媒体中心骨干记者、娄底市第五届政协委员、市青联常委。儿媳樊佳艳是县文旅广体局公务员、中共党员,除了本职工作,还经常兼任县文工团的演员,演绎着红色革命故事。

责编:江铁桥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bm@ldsf.com.cn

  下载APP